康熙三十三年(1694),佛教臨濟宗第三十四代禪師僧樹璧奉湄洲天后宮神像來台,在諸羅海口笨港登入。時台灣荒地以闢,人口日增,笨港扼海交通要衝,船隻輳集,人口知增加尤速;彼輩均來自福建,素感神靈,無從瞻拜,故見僧人奉神像來,遂議留為主持香火,初賃民居,矮屋低簷,至為簡陋。康熙三十九年,再議公建,時有陳立勳者,為福建省同安縣人,於明季即入台拓殖,於今嘉義縣鹿草鄉、六腳鄉;雲林縣水林鄉、北港鎮一帶擁有田園數百甲、店面甚多,為大業戶,並於今廟前左側,營土壟間,碾米販運內地,時感神靈,思報神恩,乃捐獻廟地,編竹葺茅,成一小祠,規模雖小,祈禱報賽,殆無虛日。
康熙六十年(西元1721年)朱一貴抗清事件發生,全臺騷動,清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、南澳總兵藍廷珍率兵入臺。今台南、高雄、屏東一帶,備受蹂躪,朱一貴最後雖然於笨港附近之溝仔尾莊楊旭家被縛,然兵燹並未波及笨港,生民未受塗炭,地區仍得繼續發展。
康熙六十一年(西元1722年)康熙駕崩,雍正繼位,笨港地區日益繁榮。雍正八年(西元1730年),神光屢現,荷庇佑者,醵金重建,易茅以瓦,至此觀瞻,煥然一新。諸羅縣令馮盡善復批准樹璧於笨港溪設渡以濟行旅,所得則為香燈之資。樹璧以「人能宏道,非道能宏人」,深知欲使廟宇萬禩馨香,則必培養生徒俾繼其志業,乃擇能澤(篤齋)為徒,夙夜勤加教導,俾傳其衣缽。而能澤亦能仰體師意,勤奮向學。及樹璧圓寂,能澤遂繼其志,主持祀事。能澤於主持朝天宮祀事之餘,亦重繼任人才之培育,先後收錄岐衍、鼎梅、妙琛、妙鞏、妙珍等五人為徒,並量才分授以學。因能澤學養精湛,譽望日隆,遂為彰化縣令某禮重,聘兼彰化縣僧綱司事,總管虎尾溪以北宗教事務。
人傑地靈神自興,乾隆十六年(西元1751年)距雍正八年新建已二十一年,不免丹青剝落,土觕亦間有傾圮,能澤遂加以修葺。至乾隆三十九年(西元1774年)笨港縣丞薛肇熿蒞任,往訪能澤,既心儀其人,復以宮殿制觕樸卑,不足以昭虔妥靈,乃謀於貢生陳瑞玉、監生王希明、蔡大成等人,並率先捐俸以為倡。笨港總約楊允夏、張克昌、行戶劉恒隆、陳愧賢、梅山蔡世國、鄭奇偉等人,聞訊紛紛解囊鼎力協助。廟成共費銀一萬五千元,築成神殿二,拜亭二,東畔室仔二,共六間,正殿奉祀媽祖,後殿奉祀觀音佛祖、十八羅漢。薛肇熿並撰文立碑,碑額云:「重修諸羅縣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」以紀其事。碑石及當年雕刻之石雕龍柱一對,尚存留廟天宮聖父母殿前埕及正殿。光緒二十年(西元1894年)倪贊元編雲林縣采訪冊時,亦錄有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於大槺榔東堡藝文篇。觀音佛祖殿內現存之龍柱雕刻雄渾生動,十足反應當時民風之淳樸及社會。生機之渾厚現今研究臺灣地區藝術史學者,皆視為珍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