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港簡介建廟沿革大事年表歷代住持年度行事曆社會服務
 
HOME >>歷代延革>>北港簡介

咸豐八年(一八五八),台灣正式開港,外商挾鉅資入台,購運茶、糖、樟腦,販售鴉片,台灣銀兩大量外流,致台灣社會經濟日漸衰退,而外夷復多次入侵,笨北港以海岸線不斷西移,距海已遠,得倖免兵燹,故至光緒年間,闤闠依然甚盛而街名則簡稱北港矣。光緒二十年(一八九四),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描述北港街云:

北港街,即笨港,因在港之北,故名北港。東西南北共分八街、烟戶七千餘家。郊行林立,廛市毘連。金、廈、南澳、安邊;澎湖商船,常由內地儎運布疋、洋油、雜貨、花金等項,來港銷售;轉販米石、芝麻、青糖、白豆出口。又有竹筏為洋商儎運樟腦前赴安平,轉儎輪船運往香港等處。百物駢集,六時成市、貿易之盛,為雲邑冠,俗人呼為小台灣。


光緒二十一年,日本佔領台灣,街內尚分為八街,二窰,八街即蜊仔街、中秋街、橫街(打鐵街)四大街之外,並加
入暗街、褒仔新街、新興街、賜福街等新興街道。二窰則為:西勢窰、東勢窰。以上八街中,今只有宮口街經拓寬而成中山路,橫街、打鐵街拓寬成民主路外,餘仍保留原狀,只是舖裝成水泥小巷道,新舊屋宇參雜毗連而已。光緒年代之北港街主要道路由朝天宮向四方略成十字形放射,而以琍仔街、宮口街為最主要街徽。宮口街兩側商店林立,可說是北港街商務最繁榮的鬧區。其南段有竹器具商,米粉間,因兩種加工業皆需利用曠地,故接近北港溪岸也。

竹材是從北港溪上游運來的:由於接近原料上岸之處,可節省運輸上之麻煩,並有堆置之廣場;又米粉之製造,需有寬闊地曬乾,為利用河床地,乃選擇宮口街南段也。至於郊行亦因進出口貨皆藉北港溪小船、竹筏等運輸,故接近北港溪岸,往時以富商著稱之捷發行,即在現捷發街與德為街,古稱竹圍仔內,其私人家宅深達九十公尺(從光明路到信義路),寬約六十公尺,其前面俯瞰北港溪,與台北大稻埕情形一致。捷發行是以郊行而馳名的行號,宮口街向南的盡頭處乃北港溪河床地,沿河床地外天然河堤之外緣,榨油間、糖廍毗連,可說是北港街之手藝型工業區。

今日北港溪河床緩斜坡地仍為省內著名之牛墟,因北港街四周為農村分布地。力役牛之交易所即在北港溪之河床地上。每逢國曆三、六、九為市集,此種定期市場之牛墟迄今仍很鼎盛。榨油間亦世代相傳,今日仍集中在民生路接近河岸地帶。

 

因宮口街南段為交易商人所群集之處,故為供旅客住宿之棧間(客棧)集中之處。因此當時之宮口街南段具有貿易、加工、旅館等之各項複雜機能,至於其中段乃百貨駢聚之商店街。據雲林縣采訪冊載:「屢市毗連,南澳、安平、澎湖商船常出內地載運布疋、洋油、雜貨、花金等項來港銷售,轉販米石、芝麻、青糖、白豆出口」,所品各貨之零售商乃集中於宮口街中段;此段接近朝天宮,所以成為飲食攤販聚集之處(今日仍保持舊觀)。且為香燭、金銀箔紙店分布之地。據說囊昔香燭店每於進香汛期,在店內連日設宴招待香客,終日供住食毫不吝嗇,因進香團所購香燭金紙之量極為可觀,為吸引客人不惜花費故也。本宮後之蜊仔街(今仁和街)為銀器製造業者集中之處,今日仍傳說「行過蜊仔街,未聽到算銀聲會衰」(衰倒霉之台語)。又朝天宮向西週橫街連接打鐵街為今日民主路,係鐵器(農具、刀、鍋)製造者集中之處。

光緒年間的北港街,仍保留一箇內港所具備的各極機能。而且其
機能,在同業者集中適地的條件下,形成專業化之機能區域。並且因機能的差異形成地緣上之分區,以主要四條街道劃分成為六人境,一即「仁和境」,以金銀器製造業者為核心,地當朝天宮背後、博愛路以東之區域;一即「益安境」,中山路以東,仁和境之南,及光明路以北地域;一為「福安境」,在現光明路以南,南至北港溪之地域,以進出口貿易及碼頭運輸業為主業;一為「三益境」包括中山路以西,原橫街,打鐵街以南;一為「賜福境」包括博愛路以西,打鐵街、橫街以北地域。一為「公館境」,在賜福境之北,為行政、文教區。

當時北港街分蔡(峰山)、蔡(青陽)、許、楊、陳五大姓,其中,峰山蔡姓所占地域最廣,從北港溪河岸以北直至中秋街、朝天宮、橫街、打鐵街為其分布地。亦即占據當時北港街域大約三分之二,包括朝天宮兩翼以南全域。因所居之地瀕北港溪岸,故掌握埠頭搬運業及出入口商務;蔡姓傑出之列行「捷發行」,至日據初期,蔡煌輝之時代,因北港已完全失去內港機能,乃改營汽車貨運行,仍屬運輸業者;許、楊兩姓居住博愛路以東地域,居民以(油車)為主業,掌握附近花生,胡麻之榨油加工業;陳姓分布於博愛路以西全域。其居民亦以榨油業為主業,其遷移南港者即從事製糖業,慣稱糖廓者;以上三姓皆為泉籍移民之後裔。惟賜福街、義民街一帶以西卻為漳籍陳姓氏族之居住地,其居住笨港之歷史似很早,而且處於泉籍移民之間,故其地緣與血緣上之團結特別強,此表現於陳姓王廟之創設。其從事行業,由其聚居地古稱魚寮觀之,最初應從事漁業打撈,養殖為主,其後轉為榨油及農業種植。另青陽蔡姓,則分佈於北港西北端之新街,以從事農業耕種,碾米業為主。

每逢端午節,南北港許姓連合為一,蔡、楊兩性亦連合為一,於溪尾堀,舉行石頭會戰,其目的為尚武抑為消除氏族或職業上之糾紛,約時約地比戰一番,論者不一。蔡、楊之聯合或因非同業無利害衝突之故也。楊、許之對立,或為同行相怨故也。陳性之局外中立,係因漳籍之故也。至七月普渡,則輪由蔡(峰山)、蔡(青陽)、許、暢、陳五大姓主普,至日據末期始止。

光緒二十年十月,北港大火,街肆廢燬大半。次年日本政佔台灣,社會不安,其後日人興築基隆、高雄等港,逐步將閩台貿易轉化為日台貿易,貿易權幾全由日人控制。北港貿易商泉郊、廈郊、糖郊及眾多船行營業狀況一落千丈,其不願歸化日籍者,則遷回福建祖籍地,北港遂退化成油、糖集散中心。及日人設立新式糖廠,北港僅成油及附近農產品集散中心,人口因而不斷往嘉義、台北三重埔、高雄等地遷移。

民國三十四年(1945),台灣光復,北港居民雖有心重建閩台貿易網,然其時閩、台兩省皆動盪不安,三十九年(1950)大陸淪陷,閩、台貿易復告中斷,復以北港溪經常泛濫,政府遂於兩側修築堤防,北港之商港功能完全喪失,人口外流更形劇烈。光緒二十年北港街共7150戶,因937口,民國六十九年(1980)閩台地區人口普查,北港人口僅54552人,至民國七十四年底,人口更減少至53180人。幸北港有一歷史悠久之朝天宮,為國家二級古蹟,及三級古蹟的義民廟,每年吸引數百萬觀光客。今北港除仍維持食用油生產中心之地位外,街民更致力建設,期使北港轉化成一宗教觀光城市。

上一頁
 

版權所有 © 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 所有,引用前請先告知
地址: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178號       電話:05-783-2055       設計公司:普立陽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