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天宮的第三殿供奉觀世音菩薩,它的建築是現在朝天宮內最為古老的,大部份的台基為初
建時的原物,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,也對朝天宮歷史發展具有見證作用。可以說,觀音殿的
存在,是朝天宮的寶貝。
朝天宮的觀音殿面寬三開間,進深亦三間,前後用四柱,屋架為九架桁。屋頂使用兩坡落水
的「硬山式」,前面左右伸出「過水廊」,搭接於正殿之後門,而殿前留設方形天井,氣氛
呈現佛寺貫有的幽靜。石階前並有孝子釘傳說,為朝天宮增添感人的典故。
觀音殿之「架內」使用「二通三瓜式」棟架,用料不及三川殿壯碩,彫飾亦較簡潔,此為清
初乾隆時期建築之普遍風格。它的次間置「穿斗式」附壁棟架,屋頂重量由棟架與山牆分擔
。觀其所用「瓜筒」、「束木」及「斗栱」形式,皆簡潔有力,與朝天宮其他殿門有別。但
彫花材可能於光緒末年仍由陳應彬加以修繕補充。
觀音殿最重要的寶物為殿前一對蟠龍石柱。這對乾隆四十年所立之龍柱原來可能立於正殿,
至咸豐年或光緒年大修時才移至觀音殿用。此龍柱由質優之泉州白石所雕琢而成,採圓柱單
龍作法,其彫刻風格古拙,且上下渾然為一體。仔細鑑賞,見龍身緊纏著筆直之圓柱體,頭
下而尾上,身軀繞轉一圈之後,龍頭翻轉上昂,龍吟之勢似有血肉,且咄咄遇人,其彫法與
近代之緊瑣技法不同,反映出沈潛內斂,蒼勁有力之氣質,被視為台灣的乾隆期龍柱之最高
峰代表作。龍柱上鋪刻「乾隆乙末年臘月敬立」之落款,即清乾隆四十年(1775)所彫置之
證據。在全台寺廟的無數龍柱之中,能見到年代落款者並非很多,但是能刻上一幅掛軸圖形
銘記年代者應為孤品,深具歷史價值。
朝天宮之建築與裝飾藝術之價值,不僅表現在柱樑木雕或石雕之上,殿內之神龕、供桌及祭
具、燭台、香爐皆歷史久遠。其雕琢更多出自泉州或台南方面木雕名師之手。而神像亦多出
自福州、泉州等地巨匠之手,彌足珍貴。
|